在日常接觸中,一些家具工廠反映業務很難做,甚至出現了持續虧損。以前賺了幾年錢,按目前的勢頭,如果繼續做下去,可能要掏老本出來。
很多人將原因歸結于市場大環境不好,受到房地產的拖累,受到消費信心不強的沖擊,受到購買力不足的影響。
其實,目前中小工廠與經銷商的困境,或者感覺市場拓展困難,這種現象并不僅是房地產導致的,還要考慮到品牌集中度大幅上升的原因。
具體而言,原因可歸納為六點:
1、新房明顯下滑,無論是新的投資,還是竣工面積、銷售面積等,都出現了下滑,有些城市甚至是大幅度下滑。
這種局面的出現,導致精裝房的配套產品采購,以及毛坯房的裝修需求,都會受到沖擊。
2、精裝房的交付規模減少,導致針對建材與部分家具的大宗采購量相應減少。
那于比較依賴大宗業務的家居建材裝修企業而言,情況很糟糕,有些已經破產,有些實施重整計劃。
3、頭部品牌與大商強力收割,擠壓中小廠商的生存空間。
例如,今年多家大型企業推動599、699、799等套餐,訂單量獲得明顯增長,在這種形勢,那些長期走低價路線的小公司,必然會失去一部分訂單,拼不贏。一些底子薄一點的企業,甚至可能撐不住,被淘汰出局。
當然,家居行業里的集中度提升比較慢,前十名前二十名或者前五十名都還是能生存的。就比如定制柜,前50名都還能活下去,不會像互聯網那么可怕。
4、各個細分賽道擠滿了有一定實力的品牌,牢牢吃透細分渠道的機會,剩給中小企業的機會自然變少。
這種現象,同樣適用于渠道環節,大中型經銷商的市場深耕與大范圍強勢覆蓋,把各個品類的訂單充分搶占,剩給中小經銷商的資源相應就會減少。
5、傳統的優勢喪失了,包括渠道優勢喪失、骨干員工流失、品牌負面評價增加、新產品未能抓住趨勢等。
例如,以前擅長做裝修公司渠道,擁有一些資源,但目前在大型企業的攻勢下,或者裝修公司倒閉情況增加,導致自己的這種優勢喪失了。
6、面向新的競爭環境,一些工廠與經銷商未能及時建立起新的能力,無法在新環境下抓住新的機遇。
這樣的情況有很多,例如連續兩三年推出的產品,都賣得不好,終端反饋不佳,應該開發什么樣的產品,沒有形成新的章法。面對新的流量結構,缺乏開發與運營能力,抓不住新流量,而舊流量又銳減。
原因找到了,最關鍵的是,接下來的出路是什么?
筆者認為,以下六點選擇或許可以參考,具體走哪條路,還得根據自身的能力與資源稟賦、戰略決策而定。
出路之一:做特色產品。
幾款特色產品走俏,廠商也能活得很滋潤,這種案例還是有不少。
大家可以經常到小紅書、抖音、視頻號、快手、好好住等平臺上多看看,有一些當前走紅或者頗具潛力的產品,在平臺上都能看到,多少會帶來啟發。
也可以跟做得比較好的同行聊天,獲取有價值的消費信息;參加展會,了解新的情況等。
尤其是有些網紅家居產品,就是從各類社交媒體開始走紅的。
當前市場敏銳感非常強的品牌,習慣于創意特色產品、打造網紅產品,不妨認真看下他們的產品打法。
一年幾十上百的創意產品出來,有些賣得確實不錯。對小廠來講,抓幾種就可以了。
出路之二:做代工廠。
在代工模式里,中小工廠的話語權普遍比較小,代工利潤也很微薄,但這也是一種出路。
從一些知名家居品牌的會議來看,他們的代工合作伙伴里,活躍著一大批中小工廠,分散在各個產區,其中部分企業目前活得還不錯,當然也有做不下去的情況。
但是,做代工廠,也要打造特定的價值才行。
出路之三:全力運營特色渠道。
最近跟一家新品牌交流,他們抓的方向就是設計師渠道與設計工作室,集中力量運營。
這是他們的一種選擇,根據自己的優勢、品牌調性、客群結構以及市場需求等多種因素,做出的渠道布局。
畢竟,現在每個城市里,都有大量設計師,手里有客戶資源,也希望跟合適的品牌建議雙贏的合作,相互賦能。
在此前的走訪中,曾有建材類經銷商跟幾百到幾千位設計師建立了合作關系,每年能帶來千萬級的營收,無疑把這個渠道做得相當透徹。
這就回到老生常談的話題,就是做到極致,把自己擅長的、有能力開發的渠道,做到極致。
出路之四:必須把銷售團隊搞起來。
我們注意到,大宗業務受沖擊后,零售做得比較好的廠商,基本上還能穩得住,即使業績有下滑,但幅度有限,整體可控。
有些零售做得非常好的,業績甚至還有增長。畢竟存量房裝修量非常大,其明顯特征就是零售業務屬性濃厚。
大多數家具建材廠商手上的產品都不差,起碼跟同行的差距并不明顯,最終還是要比拼零售能力,根本還是取決于銷售團隊的戰斗力。
以前靠坐銷賺錢,等客上門,找老客戶與朋友們轉介紹,給單子。現在已經不夠了,競爭很卷,多種銷售策略都要落實。
出路之五、努力做品牌。
沒有品牌效應,光靠銷售去打市場,做零售還是很艱難。
傳統觀念是,小工廠沒必要做品牌,也沒有能力做品牌。小經銷商做不了品牌,沒必要做自己的品牌。
大材研究鄧超明認為,這都是錯誤的觀念,再小的企業,再小的個體,都可以做品牌,一定要做品牌,點滴積累,做口碑,根本不需要大投入,最終靠品牌獲得更多新用戶的認可。
出路之六:不斷折騰尋找新的發力點。
有一種市場現象是,有些老板不想做大,或者只適合做小生意,但他們每個階段都能適應新環境,找到立足之地。
例如,有些老板以前做小區攔截、樣板間生意,后來又轉型做小區社群爆破,現在又做小紅書,每個階段他都有自己的撒手锏,都能把業績穩住。
但是,他們并沒有想著擴大運營版圖,而是從一個舒適區跳到另一個舒適區。一條業務線出現問題,他會及時重新開發新的戰場,不斷尋找新的突破點。
無疑,這也是一種可行的出路。
通過不斷折騰,總能在不同的階段里,找到新的突破點,找到新的成長空間。
出路之七:做特定渠道,還是有機會的。
什么是特定的渠道?就是新的渠道,別人還沒有壟斷;就是你擅長的渠道,你做得比別人好一點。
例如,小區拎包渠道,也有不知名的廠商做得很好。還有一些廠商,把小紅書、直播+短視頻一類做得相當好,雖然規模不是很大,但業績還是能穩住。
我們注意到,很多細分渠道里,活躍著一些我們平時沒有聽說過的企業,沒什么名氣,但渠道做得透。
出路之八:最根本的出路,還是能力的重塑,根據新的競爭形式、新的客流來源等變化,塑造新的能力。
老板要主動學習與出擊,掌握新的能力。店長、導購、設計師們都需要學習,掌握新的能力。
總的來說,中小廠商要找到更好的出路,就是得做自我評估,深挖優勢。把自己的優勢做強,發揮好,結局應該差不了。
編輯:程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