沒有歷史,難以傳承。國家如此,企業亦如此。
國家沒有歷史,很多東西就無從溯尋,前人事跡無法影響后人,后人也無法以前人榮耀為支撐和動力。企業沒有歷史,經歷者就缺少豐收喜悅,后來者也無從分享企業過去成就,并產生尊崇敬畏、共赴前錦之心。
印度“沒有記錄歷史習慣”,就少了傳承。
馬克思說:“印度沒有歷史,至少是沒有為人所知的歷史,印度的歷史只是一個個侵略者們的歷史。”
有觀點認為,馬克思說印度“沒有歷史”原因有三,一是印度的歷史就是被征服的歷史,所謂歷史記載不過是侵略者的歷史,而非印度本身歷史。二是“印度在馬克思眼中只是一個地理名詞”——印度之前一直指的是印度次大陸,這片次大陸上一直存在著很多國家,從未統一過,而印度真正迎來統一時,也是被英國殖民時期。第三個原因,就是印度沒有記載歷史的習慣。
“印度沒有記載歷史的習慣”這種說法,以前就聽說過。網絡信息也顯示,“印度的王朝雖然多,但都不愿意修史,而那些非官方的史書又更像小說,像《諸王世紀》《大史》都記載了很多光怪陸離的故事,有些甚至是神話。”
沒有正兒八經的記錄記載,印度也就沒有真正像樣的歷史古籍,很多東西就難以傳承,更無從溯尋。
中國則不同,《春秋》《左傳》《史記》……通過這些歷史古籍,人們可以了解歷史,了解過去的制度、技術、文化發展,吸取經驗教訓,承優汰劣。
有歷史,才有積累,才有積淀,才有傳承。前人事跡才能影響后人,后人也才能以前人榮耀為支撐和動力。
國家如此,企業亦如此。
企業,應為自己留下印記,代代傳承。
從無到有再到繁盛,中國木門行業差不多已走過20年歷程。很多木門、家居甚至產業鏈企業,歷經從零開始、披荊斬棘、度困脫厄、規模初具、快速發展,一步步走向傲立市場。在經歷者本身,這些或許只是經歷,平凡無奇。但真正靜心回思,你會發現,感慨良多。
尤其是,從零開始的企業多多,但真正存活下來、走過十幾二十年仍蒸蒸日上的,終是少數。其中的酸甜苦辣值得銘記回味,經驗教訓值得總結,成績榮耀值得延續,文化值得傳承。
但很多企業沒有自己的歷史記錄,有所記錄的,也大多是表面可見的歷程羅列,很多背后故事、人物思想從未落于紙面,甚至可以說,是根本沒有進入記錄意識。然而,可能恰恰是這些鮮為人知的背后故事成就了企業的今天,那些不為人知的思想搏擊決定了企業的命運。而這些,才是鮮活、能撥動人心弦的東西,更有助于企業和品牌被人深入了解和記憶。
記錄企業歷史,是對過去的總結、固定與封存,也是一個新的起點。它讓經歷者有豐收喜悅,也讓后來者可以分享企業過去成就,并產生尊崇敬畏、共赴前錦之心。所以,在重要節點,當回望過去,記錄歷史,展望未來,留下印記,代代傳承。
作者:布衣
編輯20210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