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中國企業聯合會、中國企業家協會連續第十三次向社會發布“中國企業500強”排行榜。在500家企業中,制造企業多達260家,超過全部企業的一半。但是,制造企業的凈利潤卻只有4623億元,占500強企業凈利潤總額的19.5%,這也不禁引起人們發問,緣何中國傳統制造業的利潤變得如此低呢?中國地板企業作為其中的一員,其利潤也一直在低端徘徊。
中國制造業集體利潤縮水
經濟決定金融,金融反作用于經濟。為什么以制造業為主體的中國經濟,卻與金融業之間出現如此大的反差,經濟與金融的關系是否被扭曲了呢?
也許,從客觀上講,制造業出現利潤遠不如金融業的現象,與制造業自身發展不好有著密切關系。譬如鋼鐵、有色、化工等制造行業普遍出現了生產經營不景氣的現象,多數企業都在盈虧邊緣徘徊,有的甚至出現了比較嚴重的虧損。同時,其他行業的制造企業,效益狀況也很不理想。
但是,從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,制造業出現這樣的狀況,絕對不僅僅是制造企業自身和某些客觀因素所致。銀行利潤居高不下,也是導致制造企業利潤水平不高、經營狀況不好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。因為,中國經濟仍然以制造業為主體,在500強排行榜上制造企業就超過了50%,在全部企業中,制造企業的比重則更高。
地板行業利潤逐漸趨向下滑趨勢
拿中國地板行業來說,隨著物價持續上漲,地板等家居類大件商品的價格也是水漲船高。據業內人士透露,一平方米實木地板的出廠價約為200元,但由于地板產品從廠家到消費者,總會經歷“廠家-經銷商-賣場-消費者”的基本流程,在這個過程中,也使得地板等地板產品的價格不斷被迫上揚。
由于地板產品標價與成本價相差4倍以上,不少消費者斷定地板行業存在著“天價”暴利。然而在記者隨機訪問的幾位終端經銷商口中,卻得到完全相反的信息。
在數位經銷商大倒的“苦水”中,記者發現地板行業零售特點就是終端折扣巨大,“不促不銷”的行業現狀令產品的標價與成交價相去甚遠,由此也造成最后所得的利潤所剩無幾。雖然地板價簽上標注的價格通常比較高,但經過商場促銷、店慶促銷、工廠團購等名頭的打折后,最終成交價通常都只有標價的一半甚至更低。
另外,由于國內木材資源緊缺,大部分原材料只能依靠進口,同時加工勞動量增加,材料利用率下降,最終導致產品成本大幅增加。